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1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2: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获得影子形成是有物体遮住光的科学原理。
理解光源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投影仪、小手电筒每人一个、玩具娃娃、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手影游戏)。
1:教师在投影仪下用手做各种手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
师:咦,老师的这双手好神奇啊,快看看老师的手变了什么东西啊?(小鸟)
师:小鸟在干什么啊?(它在飞)
师:快看又变什么了?(小狗在叫啊)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拿起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在桌上,观察有无影子(无)。再将玩具放在桌上让光照到玩具上,观察有无影子(影子出现了)。移动手电筒,观察影子的变化。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2: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师一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把光挡住就形成影子。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幼儿二次操作观察透明与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区别。
教师二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将光挡住光无法透过就形成影子,透明的物体无法将光完全挡住,所以影子就比较模糊。
三:找影子
1:我们人有影子吗?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有影子?影子会不会动?
2:带领幼儿到操场上寻找答案。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纠正。
延伸活动:踩影子
幼儿两两一组互踩对方的影子,两方幼儿都要注意尽量别让对方踩到自己的影子但要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幼儿忽视的,因为幼儿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幼儿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幼儿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学习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2活动目标:
1、激发探究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可以吸水的东西。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
(2)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
2、物质材料准备。
(1)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
(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
(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
(3)集体讨论水到哪里去了?
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
(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
(2)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3、幼儿自由选择一至两种材料,再次实验。
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
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让我们去外面找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可继续研究家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3设计意图: 纸,虽然是幼儿平时常见的一种物品,但幼儿并不对各种纸的特性及用途进行探索,在认识纸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充分探索、尝试、感知的活动,以引起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活动目标:⒈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⒉让幼儿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⒊让幼儿尝试通过探究、讨论客观的记录事实。
活动准备:⒈师生共同收集砂纸、卡纸、牛皮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瓦楞纸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块。
⒊记录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⒈引导幼儿观察纸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处,让幼儿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且指出不同纸张的不同用途。
引导词:你们桌子上的纸看起来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猜一下,它们都能做什么用?
⒉请幼儿先猜测纸遇到水会怎样,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实验,说出不同的纸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种纸遇到水以后会变成怎样。
找找——哪些纸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将手中的纸分一分。
试试——一张张将纸放入水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议议——纸怕不怕水。
引导词:如果纸到水里去了会怎样?所有的纸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样吗?
⒊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教幼儿要爱惜纸张。
比比——哪些纸(不)烂,哪些纸烂的慢(快),哪些纸不怕水。
讲讲——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一听。
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⒋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纸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纸有什么不一样的用处。< ……此处隐藏5693个字……它才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蝴蝶再产卵,这样一个循环的生长过程。
三、游戏表演
播放音乐,幼儿跟随教师表演毛毛虫的生长过程,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引导幼儿表现。
四、欣赏各种蝴蝶图片,了解蝴蝶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索情感。
①播放课件,欣赏蝴蝶图片。
②介绍蝴蝶的相关知识。
五、延伸活动: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寻找美丽的蝴蝶,看看它们还有哪些秘密吧!
中班科学教案13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 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XX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小百科:鸟,又称作鸟儿。定义: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飞翔生活。
中班科学教案14活动目标:
1.感知恐龙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了解恐龙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3.感受生命的宝贵,学会感恩。
4.初步了解恐龙的小常识。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内容:
活动一:科学《探秘恐龙世界》
分享、交流
(1)介绍自己收集的恐龙图片、资料,讨论自己知道的恐龙。
(2)请个别幼儿分享讲述。
欣赏、感受
(1)观看恐龙化石。
(2)恐龙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讨论
(1)恐龙模拟视频,感受恐龙世界的壮观和神秘。
(2)利用课件和视频认识腔骨龙、异特龙、梁龙、甲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3)小结
肉食性恐龙牙齿锋利,吃肉凶猛,两腿行走。
草食性恐龙吃青草、树枝上的嫩叶等,草食性恐龙比较巨大,牙齿扁平。
杂食性恐龙既吃肉也吃植物,还偷吃恐龙蛋。目前发现的恐龙中,草食性恐龙最多,杂食性恐龙最少。
猜想、探究
(1)现在还有恐龙吗?它们都到哪去了?
(2)科学家对于恐龙灭绝的各种猜测。(看视频)
A、小行星撞地球假说
B、火山爆发假说
C、气候变化假说
D、海洋变迁假说
小结:恐龙灭绝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操作、游戏
分组活动:
(1)白色恐龙石膏像涂色
(2)恐龙化石挖掘考古
(3)恐龙模型分类
中班科学教案15设计思路:
新的《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兴趣。我设计的这个小火箭的科学活动就重在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火箭上天,让幼儿通过亲身活动,在获得大量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及操作活动基础上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大气压强的作用,积极思考动脑,自主的加以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与掌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基础--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准备:小火箭及发射器人手一个;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让幼儿自由尝试火箭上天的方法。
2、集体讨论
你用什么方法让火箭上天的?
你最喜欢哪一个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游戏。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2、把瓶盖盖起来
现在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三、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1、请两位幼儿比一比,谁的火箭飞得高。
启发提问:为什么一样的火箭,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呢?
2、请幼儿操作,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力气大小之间的关系,填写好记录表。
3、小结:拍瓶子力气用得大,火箭飞得高;力气小,火箭也就飞得低。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部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想象、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