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人说,龙应台的《目送》是对亲情的领悟与歌颂。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迈、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
有人说,这是一本生死笔记,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深邃、忧伤、美丽……
而我却认为,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当我翻开《目送》的第一篇文章,心就被狠狠地触动了。龙应台写自己目送孩子第一次上小学时离去的瘦小背影,目送孩子出国时消失的'决然背影,目送他上大学时与“我”渐行渐远的背影……回想我们现在,又何尝不像那个孩子一样呢?我们总是会因为父母多唠叨几句而不耐烦,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可以独立,不需要父母的过多帮助,总是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而父母总是多此一举……我们留给父母的总是背影,却从来没有给过他们想要的回头一瞥,一次都没有。
文章的后半部分,写的则是作者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目送父亲的背影。目送他送孩子到学校,又怕孩子丢脸而默默离开的背影;目送他为了不耽误孩子上班,而坐轮椅独自离开的背影;目送,最后一次目送父亲走完生命的旅途的背影。人生苦短,父母却为我们在不停地奔波、付出,不求回报。或许,他们永远追不上我们的脚步,只能凝望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直至消失不见,但那颗目送的心是永远不会变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思绪良多,好像也和作者一样,开始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除了第一篇《目送》,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有《寒色》。《寒色》诠释的是作者对家的理解。“家”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却又都无法解释清楚。作为子女来说,家是有父母在的地方,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是我们又何曾想过,这个家,会怎样呢?在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真正和睦、幸福的家庭呢?我们不得而知。就如同作者所说,人会变,生活也会变,家自然也跟着变质。子女长大之后,终究会离开家,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常回家看看呢?那时,那个家还能算得上一个家吗?它代表的不过是孤独与空虚。又或许,等到某一天,父母被一张白布盖着抬出去,那时,那个家只能算是曾经拥有。我的文笔不够好,对家的认识也当然远远不及龙应台。但是我也知道,家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港湾,是在外面无论受到多大委屈都能得到安慰的地方。也许,它狭小、暗淡、阴冷、老旧,但只要有父母在,有我们在,就足够了。有爱的地方就是家,有家的地方就温暖明媚、五彩斑斓。
合上《目送》这本书,心中感念纷纷,许多回忆涌上心头,眼睛竟是不能自持地湿润起来。其实这本书,有些部分我并未完全看懂。或许有一天,当我长大了,开始走上社会,有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到人生的不易,我才能真正读懂龙应台的《目送》吧!
文档为doc格式